近年來,編程教育成為家長圈的熱門話題,不少培訓機構宣稱“學編程能升學加分”。那么,這一說法究竟有多少依據?家長又該如何理性看待?
從政策層面看,編程確實已成為部分升學路徑的“敲門磚”。教育部公布的全國性競賽活動中,全國中學生信息學奧林匹克競賽(NOI)等編程賽事被明確列為高含金量競賽。獲獎者可獲得高校自主招生資格,例如進入國家集訓隊的選手可直接保送清華北大,銅牌以上獲獎者則能參與79所985、211高校的自主招生。此外,浙江、江蘇、廣東等省份將編程納入中考或高考選考科目,學生在信息技術科目中取得優異成績可獲得最高20分的加分。
但編程競賽的競爭激烈程度不容忽視。以NOI為例,2025年金牌基準數僅50枚,銀牌150枚,銅牌需達到100分以上方可獲得。信息學奧賽每年全國參賽人數約十幾萬人,而金牌率不足20%,遠低于數學、物理等學科競賽。這意味著,若想通過競賽獲得顯著升學優勢,學生需投入大量時間精力進行系統訓練,從小學四年級之前需具備編程基礎,四年級開始接觸C++等編程語言,初中階段進入正式競賽軌道。
愛因森教育少兒編程對課程進行階段性教學,沖擊“白名單”賽事,好成績助力升學。知名賽事專業指導老師護航,對圖形化技術、Python、C++等課程創新教學,專為學生定制,激發學生創造力和精神創新,促進跨學科的整合學習能力。
即使不直接加分,編程學習對孩子的成長仍具有深遠意義。編程本質是一種邏輯思維訓練,通過解決問題、調試代碼,學生可培養系統性思考和創新能力。清華大學與猿編程合作的研究顯示,編程教育能顯著提升青少年的AI意識、認知能力和學科融合能力。例如,學生可通過編程項目理解數學模型,或結合物理知識設計智能機器人,這種跨學科思維正是未來人才的核心競爭力。
編程與升學加分的關系,本質是能力培養與政策導向的結合。對于有天賦和興趣的孩子,編程競賽確實能提供升學捷徑,而編程本為一種思維工具,幫助他們適應數字化時代的需求。孩子的全面發展是核心,在政策紅利與技術變革的浪潮中,讓編程成為助力成長的翅膀,真正賦予孩子面向未來的競爭力。